会员艺苑 | “再长征日记”之十七——《若尔盖有一座碑塔》
会员艺苑 | “再长征日记”之十七——《若尔盖有一座碑塔》
《若尔盖有一座碑塔》
2020.09.17 晴
若尔盖在我心目中是一份永远的亲情和伤痛。

摄于2014年
7年前,我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时,把我与他的一段深情种植在这里。如今,他已经离世化成了泥土,千呼万唤难回音,叫我怎么能一个人再去面对这座给嘎山,这座给嘎山上的碑塔呢?
他名叫张声旺,是瑞金泽覃乡泽覃村原党支部书记。那座碑塔为“中国工农红军三军同道北上纪念碑”。江西瑞金与四川若尔盖,相隔万里之遥,他与碑却组合为一个不能分割,惊世骇俗的传奇。我曾写了一篇散文《一座红军纪念碑——写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八十周年之际》,记述这个传奇,未曾想到:他与那座碑塔融为一体。

摄于2014年:张声旺(左一)、蒋桂花(左二)、卜利民(左三)
在这里只能用几句话简单表述:
2011年夏,有一个名叫林永财的爱心人士来到若尔盖,久久地凝视那片曾经吞噬过无数生命的草地,眸子里渐渐地蕴满泪水。突然对着那片草地、河滩跪下去,重重地叩了三个响头。辽远的草地上,盛开着映天蔽地的格桑花。林先生跪下去时像一根标杆在蒋桂花心里升起。蒋桂花是回族人,若尔盖县党史办主任,从事红军长征史研究近20年,耗费了一生的精力,草原上的人们都说她是再世红军。她先后接待过国内外3000多名来访者,林先生是唯一对这片土地跪拜叩头的。林先生从草地上站起来,说:“我非常敬佩过去的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军,他们创造的人间奇迹是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,我想为此尽一点绵薄之力。”他要拿出一千万元,在若尔盖草原建一座“红军精神万万年”的红军纪念碑。并委托红军后代张声旺来担任施工总监。

摄于2014年
2013年6月18日,纪念碑正式动工建设。张声旺克服高原反应、恶劣气候,和若尔盖县原党史办主任蒋桂花共同设计,全程参与了纪念碑的建设管理。当年12月底36.88米高的纪念碑竣工。
施工即将竣工时,我受邀来采访。张声旺咳嗽、头晕目眩,高原反应严重,仍与蒋桂花、严州夫妇一路陪同,用一周时间前往“金色鱼钩”“七根火柴”“包座战役”“巴西会议旧址”“胜利曙光”等景点采访。更多的则是反反复复地在工地四处活动,踏遍了给嘎山的每个角落。
张书记爬山可真不容易。他觉得若尔盖这地方很怪异,70多摄氏度的水就哗哗地沸腾起来,还一点都不烫人,煮出来的饭菜都有点夹生。人也像水一样,稍稍走动就呼哧呼哧地喘粗气,特别容易疲劳。人的体力下降百分之五十至七十,在南方爬一座相同的山20分钟就轻松上去了,这里要四五十分钟,还累得上气不接下气。后来,他才弄清楚,若尔盖海拔在3600米左右,缺氧缺得厉害,水有高原反应沸点很低,人也有高原反应,气喘吁吁……
“10年后,我们再来这座碑前相见。”
那次握别,我与张声旺如此相约。可万万不料,才5年他就撒手人寰驾鹤西去,把一腔挚情融入那座“红军精神万万年”的碑塔。如今我踏上这块土地,远远地向那座碑塔致礼,泪流满面,又怎忍去攀给嘎山。
在此,借若尔盖大草原上的劲风,我向遥远的久未联系的朋友林永财、蒋桂花示好,同时必须为远逝的张声旺而点赞、骄傲——一个红军的儿子把最后的生命,融入长征和新长征途中,竖起了一座永远的碑塔。

摄于2014年
卜利民,赣州市红色文化研究会党支部书记、中国作协会员、一级作家。
相关阅读
最新文章
随机推荐
- 中原文化财富联盟首次召开座谈会
- 《开封颂》再版献礼世客会
- “文学少年如何进化成文学中老年?”座谈会发言记录
- 会员艺苑 | “再长征日记”之二十一——《搂定宝塔山》
- 上世纪90年代好声音“卷土重来” 林萍、刘尊新歌《以前以后》
- “科技踏青”活动在国电高科总部举办
- 《青年诗人》主编张培亮走进界首市新联会读书会诗歌讲座
- 【木兰诗会】牧野 : 文本、阅读与写作
- 2020第六届中国诗歌春晚系列报道之一
- 困难时刻伸援手
- 中国诗歌春晚将嘉兴“南湖”打造成红色会场标杆
- 大运河(嘉兴)诗歌创作基地揭牌!南湖区强势推进运河文化建设
- 新华网直播中华文化财富联盟成立大会暨2013中华文化财富高峰论坛
- 第四届中华母亲颂诗歌朗诵会成功举办
- 浙江嘉兴南湖抗击疫情“云诗会”引起海内外广泛影响
最新评论
更多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