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徽省池州市白洋河畔古村落象山发现大批水口林
安徽省池州市白洋河畔古村落象山发现大批水口林

近日,安徽省池州市白洋河畔象山发现大批水口林,据象山村党支部书记张振斌介绍:象山方家大山古树群面积有五十多亩,百年以上的古树有十一棵,西坡村口有一片柳树林达数百棵。藏在深山的古村落象山终于掀起了盖头,成为池州旅游的新兴打卡地。
据了解:象山村位于贵池城南9公里处,三面环山,一面临水,白洋河从村旁流过,沿河有西坡韩、前排毕、莲塘吴等多个自然村落,耕地面积2100亩,山场面积1.3万余亩。河滩上生长着大面积枫杨(当地人称鬼柳),树型古老怪异,春夏树下生长着大量藤蔓,一片翠绿,别样景致。

李白三上九华(唐时白洋河是唯一通往九华的道路)五到秋浦。诗仙曾挥毫为白洋河六峰山赋诗一首:炉火照天地,红星乱紫烟。赧郎明月夜,歌曲动寒川。
古时人们称颂柳永的词易于流传,盛行于市井巷陌乡野街道,以至于有“凡有井水饮处,必能歌柳词”一说。水井是当时出行在外的旅客的路标,有水井就有炊烟人家,可以稍作停留,不受风餐露宿之苦。

如今在象山,生活便捷,水井已不多,但十多个自然村,村村几乎都留存着水口林。我们在道路交错、高低起伏的象山山区探村时,最深的一个感受是,山重水复疑无路时,偶遇到那些古树,就知道古树背后一定会有村庄。
矗立在方家大山村落水口的古树,很容易辨认出来。它们一般多为古樟、红豆杉、银杏、巨枫、苦槠树等,树龄多在一两百年以上,有些年代更久远的,则已经守望村落近千年。这些古树,或两三环抱,或一大片蔚然成荫。

古老的水口林保存至今,既是自然的恩宠,更是岁月的经营。在象山的很多村落,水口林与当地的山水、民居交相辉映,构建成“中国最美乡村”的根基。
西坡,位于象山村的白洋河畔,在万罗山向南3公里地。这里河水清澈,绿树成荫,是个难得的天然氧吧和夏令营基地。
西坡水口林地,碗口粗细树木密密匝匝直冲云天。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,洒在林间的草地上,形成大小不一、形状各异的光斑,明暗组合协调;形状各异有些树干呈S、Y、L、X形生长,千奇百态;水面上不时漂来几只白、麻相间的鸭子,把平静的碧水划开一道道漂亮的涟漪。绿树、碧水、倒影、鸭子组成的画面,静中有动、光影柔和、色彩跳跃、浓淡相宜。

散布于山川崎连、溪流阡陌的自然环境之间的象山村落,很多村落的历史可追溯至五六百年至千年,少数村落也有两三百年历史。这些树林是象山人世代的风水观念,以及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的结晶,故也称作“风水林”。
随着村落的选址形成,村落风水林随之产生。他们通过长期的人工栽植或保护风水山上的林木,来保持水土。这些地方的古树如今多已盘根错节,枝干遒劲,传承和延续了地方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信息,成为象山传统乡村中非常重要的文化象征。

象山,山青水秀,风景迷人,历史文化积淀深厚。文保单位张氏宗祠系宋朝建立,经过多次维修,至今古色古香,金碧辉煌,还有明清时期的韩氏宗祠、毕氏宗祠都保护得完好。(文/纪良发)

(图文提供:纪良发)
相关阅读
最新文章
随机推荐
- 第四届中华母亲颂诗歌朗诵会成功举办
- 中原文化财富联盟首次召开座谈会
- “科技踏青”活动在国电高科总部举办
- 《青年诗人》主编张培亮走进界首市新联会读书会诗歌讲座
- 《开封颂》再版献礼世客会
- 中国诗歌春晚将嘉兴“南湖”打造成红色会场标杆
- “文学少年如何进化成文学中老年?”座谈会发言记录
- 会员艺苑 | “再长征日记”之二十一——《搂定宝塔山》
- 大运河(嘉兴)诗歌创作基地揭牌!南湖区强势推进运河文化建设
- 2020第六届中国诗歌春晚系列报道之一
- 浙江嘉兴南湖抗击疫情“云诗会”引起海内外广泛影响
- 困难时刻伸援手
- 【木兰诗会】牧野 : 文本、阅读与写作
- 上世纪90年代好声音“卷土重来” 林萍、刘尊新歌《以前以后》
- 新华网直播中华文化财富联盟成立大会暨2013中华文化财富高峰论坛
最新评论
更多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