传播红色基因 关注老年事业——庹江为社区老人办幸福食堂
在人们看来,退休了就应当安享清福,可已退休两年的他却老骥伏励,志在千里,热心关注着老年事业的发展,办起了老年食堂,解决了老年朋友的吃饭问题,受到老年朋友的称赞。他就是江津南门社区养老服务站副站长、长者食堂总经理庹江。
人才引进来江津
庹江退休前是江津区融媒体中心主任播音员。30多年前是四川渠县广播电台播音员。他是怎么来到江津?退休后怎么创办起长者食堂的呢?带着这两个问题,最近笔者采访了这个退休两年的老人,特写了这篇人物故事。
庹江的人生经历是丰富多彩的。他在军营里当过兵,扛过枪,曾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保密局某部警卫维护大队服役,1983年退伍回到老家四川省宣汉县,当地民政见他军旅档案里有一重要国防机要人员卡片,于是考虑分去公安局工作,在一监狱当狱警,任小队长,很快他又考到了县农业银行工作,在出纳、会计、信贷等多个岗位锻炼不过,工作干得很不错。但由于他嗓音圆润浑厚、带有磁性,在部队里就对朗诵很感兴趣,是连里的文艺骨干,经常为战友们阅读《人民日报》、《解放军报》上的文章,表演相声、小品、诗歌朗诵等,于是在银行干了几年后萌生出了当播音员的想法。一天,他在《四川日报》中缝看见了一则四川省南充市电视台面向全招收四名播音员的广告,于是,他怀揣当播音员的梦想,先后数十次往返于成渝两地的地级电视台参加考试,历经多次失败后,终于考上了绵阳电视台,但却被人顶替,最终录用到四川渠县广播电视台。
入职后,有幸被派到省城成都参加专业培训,成为央视新闻联播著名播音员赵忠祥的弟子。在培训期间,因他的姓氏很特别,加上他播音、唱歌的出色表现,受到赵忠祥老师的关注。一天, 赵忠祥老师主动找到他同坐在沙发上,谈起了“庹”姓的释义及寓意来。赵忠祥老师说:“庹是三声。是我们国家的一个姓氏,百家姓里面没有,千家姓里面才有。我们中国的姓氏有4600多种,是属于稀少姓氏。古时候我国成人伸开两臂,然后相向围拢来就成一坨,它是古时候的一个度量衡。”庹江听后说:”没想到我这个姓氏还有如此的深奥,有着这么动听的故事呢。“说完,两人都哈哈大笑了起来,由此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感情。
1987年4月,庹江代表渠县参加四川省达县地区组织的优秀广播节目大赛,连续夺得四个一等奖,随后达县市、南充、渡口、绵阳、北海等地级广播电视台纷纷“争抢”他去工作,最终被达县市广播电视台相中。半年后,渠县为把他要回,先后去达县地区宣传部做工作,渠县以“升一级工资、分一套套房”的优惠条件又把他要回了渠县。
1988年秋的一天,庹江在《四川日报》广告栏看到绵阳广播电视台面向全国招收播音员的消息,绵阳是我国西南有名的电子工业城市,也是庹江所向往的地方,他决定前往参考,来自全国各地2000余名考生经过初试、复试、第二次复试、筛选、最后精选等环节,最终他以名列第二的优异成绩,第二天顺利通过了体检。一月后,回家等通知上班的他,以为该接到上班通知了。可令他万万没有料到的是,一起参加考试的另外三名考生已经上班了,他还在耐心等待通知。当他再次去找绵阳电视台领导询问时,终于得知是市里一主要领导为解决女儿编制问题,篡改了他的体检结果占据了他的名额。他只好继续在渠县工作。
1989年的一天,经伯乐引荐,他来到江津广播电视台考试,经考核、政审,江津以“人才引进”的方式来到江津工作,把人生最美好的时光献给了江津的广播电视事业,直到2022年退休。
关爱老人办食堂
庹江在部队当过兵,叔公是老红军,父亲又是抗美援朝老兵,在朝鲜战争中,与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傅全有在同一战壕里打美国佬,傅全有是营长,他父亲是班长,所以庹江是流淌着红色基因的“红二代”。
当问及他为什么要办老年食堂时,他说:“我身上有着红色基因,应当把这种基因传递下去。我在开办老年食堂之前,走访了许多社区老人,在他们的交谈中了解到老人们晚年生活的需要,于是有了开办老人食堂的想法。”
庹江的老人食堂,是个人出资,社区助力,政府支持开办起来的。食堂位于江津城区时尚天街几江街道南门社区,食堂名称为“膳益园长者食堂”(也称南门社区长者食堂),面积达1300多平方米,于2023年10月23号(重阳节)正是开业的规模食堂,可供300余人同时用餐。食堂环境舒适,厅大明亮,花食品种多样,色、香、味、美齐全,价格非常实惠。中、晚餐菜品非常丰富,荤素搭配合理。开业时就是每顿三荤三素六菜一汤,有时还是八菜两一汤,而今已发展为老人自助,每顿都是十多个菜供老人自由选择,比好多机关、事业单位的食堂办得还好,且价格低廉:60岁以下每顿12元,60—89岁每顿10元(退伍军人享受同一待遇),烈士父母、国家级劳模和90岁以上老人免费用餐,还设立了专坐。
时尚天街每天休闲散步的老人很多,来食堂就餐的人不少,平均每气天都在150人左右,每到开饭时间,食堂都排起了长队。在这些就餐的老人中,百岁就有4位,还有在食堂就餐从不缺席的“感动重庆十大人物”96岁的退休干部丁文启等30多位90岁以上的长寿老人,他们都说这里的饭菜很合老人们的口味。在开饭时间里,庹江都要手持喇叭温馨提示:“饭菜随便吃,但请别浪费!有什么要求大家随时提出来,我们会满足大家要求,一定会让大家吃得健康,吃得满意。”
说起庹江手中的那个小喇叭,还有着这样一个小故事:南门社区长者食堂的开办,吸引了不少的老年人,开业当天室内室外人山人海,好不热闹,忙得工作人员团团转,因人太多,令庹江感到手忙脚乱,连连说“这咋办、这咋办”,连忙要工作人员去买了个手持喇叭来,招呼老人,维持秩序。至那以后,他每天开饭时间喇叭不离手。
南门社区长者食堂的开办,感动了老年朋友。开业当天,95岁的老奶奶冯庆先抱着庹江激动地说:“您为老年人献爱心,办好事,我这一辈子想都没敢想还有免费吃饭这一天,你硬是太好太好了!”
为丰富老人们的晚年生活,庹江争取到重庆电视台支持,为老人办起了“雾都夜话”群众演员培训;请了音乐老师教老人们唱红色歌曲;请书法家教老人写毛笔字;请中医院医生为老人们举办健康讲座......
食堂亏损想法补
庹江开办老人食堂一年多来,因就餐环境舒适,价廉物美,服务上乘,来食堂进餐的老人很多,笔者曾多次到食堂采写过多位高寿老人,并在食堂就餐多次,笔者亲身体验到食堂确实办得不错,老人们都吃得很香,对庹江夸过不停,都说庹总的老人食堂“伙食吃得好,菜饭味道又香又卫生”。当笔者问及食堂的经营情况时,庹江说:“一真是亏着的。不过, 我一点不气馁,有信心和决心把老年食堂办下去,把老人们这件事办好。”
为解决老人食堂亏损问题,他把工作人员包括自己办公的房间都腾了出来,在食堂大厅旁隔装了七间门面房,引来了医药、远红外高科技调理、疑难杂症及乡村振兴、助学助康助农助残等机构,同时还在食堂后面连接人行天桥处的大阳台上开了火锅店——“幸符里火锅”。由于阳台的地理位置很特别,人们行走在天桥上放眼望去,好似挂在悬崖边上的一样,给人感觉别有一番风味。加之,环境很优雅,菜品丰富又新鲜,火锅底料制作独特,味道非常巴适,价位也很实惠,受到客人们的青睐,每天都坐无虚席,生意非常火爆,客人除老顾客外,还有不少是慕名而来的新客人。
传播红色基因的播音员庹江,退休前宣传党的声音,退休后关注老年事发展,开办老年食堂,真是难能可贵,值得赞扬!
作者简介:李定超,毕业于南充师范学院,重庆市江津二中退休教师,历任柏林中学副校长、校长,江南职高副书记兼副校长、书记兼校长,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。作品散见于《中国教育报》《中国民族教育》《德育报》《教育导报》《教育时报》《今日教育》《环境教育》《盲人月刊》《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》《招生考试报》《考试与招生》《招生考试通讯》《高考指导》《重庆日报》《重庆政协报》《格调》《红岩春秋》《重庆晚报》《老同志生活》等国内报刊,作品《鸟儿陪读记》获国家级奖励,出版有个人专著一部。
最新评论
更多评论